萊蕪:測土配方施肥實現全域覆蓋
原標題《萊蕪市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加快適度規模經營成效顯著》
一是推動農業區域化布局,形成特色鮮明的板塊農業。土地向優勢地區、優勢企業、經營大戶集中,帶動整個農業生產要素在地區、企業和農戶之間的優化配置,推動特色農業板塊形成。目前,全市種植業的糧食、生姜、大蒜、蜜桃、花椒,畜牧業的萊蕪黑豬、肉兔等主要農產品,皆有相對集中的主產地,按照“高點定位、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原則,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梯次推進,培育壯大明利蔬菜、凱瑞山楂、大潤果品等農業經營主體102個,帶動形成了中西部“三辣”、東南部果茶、北部休閑旅游、汶河流域精細菜和萊蕪黑豬等8個特色產業板塊,覆蓋全市80%以上的鎮。全市一村一品專業村達到230個、專業鎮7個,其中國家級一村一品專業村(鎮)7個,省級一村一品專業村(鎮)13個。
二是推動農業標準化管理,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土地流轉的集中與生產規模的擴大,為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發展高端高質高效農業提供可能。各農產品生產主體充分利用倒逼機制,緊盯國際國內高端市場需求,通過完善農業標準體系,推行良好農業操作規范,建立起覆蓋農產品生產全過程的質量安全控制機制,大幅度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增強在國際國內市場的競爭力。目前,全市已發展生姜、大蒜、蜜桃、白花丹參等標準化種植面積40多萬畝,其中綠色、有機基地面積20多萬畝。先后編制生姜、大蒜、雞腿蔥等農產品50多項標準化技術規程和10多項良好農業操作規范(GAP),《生姜生產技術規范》成為最新國家標準。國家特色蔬菜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落戶萊蕪市,推廣小麥“一噴三防”、玉米“一增四改”、生姜“雙膜一網、秋延遲”等先進技術60多項。全市從標準化生產推動土地集中流轉,先后創建國家級標準化生產基地(示范區)15個,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256個。萊蕪生姜榮獲全國十佳蔬菜地標品牌、全國果菜產業十大最具影響力地標品牌、首批山東省十大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品牌價值經評估達到123.66億元。
三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拓展農業增值空間。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經營大戶等市場主體,市場主體緊貼市場需求,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條,大幅度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全市已發展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68家,合作社1880家、家庭農場607家,帶動全市90%的農戶參與產業化經營。出臺《關于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本著“缺什么、補什么”“需要什么、支持什么”的原則,培育壯大、規范提升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的復合型經營體系,目前全市168家規模以上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26家,其中市級龍頭企業138家、省級龍頭企業18家、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國家、省級、市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分別達13家、47家、223家。2017年全市農產品出口額37.1385億元,實現全市農產品連續7年列全市出口產品第一位,占據全市出口額的半壁江山,以占全省1%的耕地創造了全省12%左右的蔬菜出口額。
四是推動農業節本增效,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促進新品種、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和推廣,加快推進節肥、節藥、節水等技術的落實,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得到迅速發展。目前,測土配方施肥實現全域覆蓋,推廣面積達到100萬畝;各類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面積達到104.5萬畝,建設綠色控害技術示范區6萬畝,萊蕪節水農業模式在全省推廣,落實氯化苦、棉隆等土壤熏蒸消毒劑8000畝,甲基溴替代技術推廣應用走在全國前列。目前我市肥料利用率、農藥利用率、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率分別達到38%、43%、95%,分別比4年前提高10個、13個、35個百分點。
五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增加農民收入。據測算,實行適度規模經營,勞動力人均占有土地資源是分戶經營的3—4倍,平均每個農業勞動力年創造產值2.5萬元,相當于分戶經營的3倍多,為20多萬名農業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向城鎮轉移創造條件。結合實際,因勢利導,探索形成“企業+村級組織+農戶”的租賃模式、“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帶地入社模式、“土地股權化+合作社+企業”的土地入股流轉模式和企業帶動下“農戶+農戶”的轉包經營模式等多種流轉模式。據統計,全市流轉的耕地年可增加農民收入1億多元。上半年,全市農林牧漁業實現增加值27.70億元, 同比增長3.7%,增速全省第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045元,同比增長8.1%,增速列全省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