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機質-植物生命養分和能量的源泉

時間: 2020-01-09 16:18
作者:
來源:
字體:
有機質泛指土壤中來源于生命的物質,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動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壤中植物殘體和植物分泌物。

                           ▲蚯蚓測土實驗室--有機質稱量工作站
有機質的作用

    有機質是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土壤中各種動物、植物殘體,微生物體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種有機物質,即由生命體和非生命體兩大部分有機物質組成。土壤有機質雖然含量很少,但對土壤的形成過程及土壤的物理、化學、生物學等性質影響很大,它又是植和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養分和能量的源泉。


1、供給作物養分。


2、提高土壤養分有效性。土壤有機質在分解過程中產生的有機酸,可增加某些礦物質的溶解度,從而提高其有效性。


3、改善土壤物理性質。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能使砂土變緊,黏土變松,土壤的透水性、蓄水性以及通氣性都有所改變。


4、增強土壤保肥性與緩沖性。土壤腐殖質疏松多孔,能吸收大量水分,同時能吸附各種離子態養分,有效地減少速效養分的流失。


有機質的來源

  有機質含量主要是指土壤腐殖質的含量。所謂土壤腐殖質是指有機物質經微生物分解再合成的一類褐色或暗褐色的特殊的高分子含氮有機化合物。

   


1、微生物是土壤母質中最早的有機物來源,動、植物的殘體和施入的有機肥料是土壤有機質的基本來源。


2、土壤有機質的組成分為兩大類:非腐殖質和腐殖質。


有機質的轉化

    無論是剛進入土壤的動植物殘體還是在土壤中長期存在的腐殖質,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不斷地被合成和分解。把生物合成和分解有機物的過程總稱為土壤有機質的轉化。


1、土壤生物及其主要功能

   土壤生物包括多細胞的后生生物,單細胞的原生生物,真核細胞的真菌(母、霉菌)和藻類,它們是土壤具有生命力的主要成分,在土壤形成和發育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


2、土壤動物及其主要功能

    土壤動物主要由蚯蚓、線蟲、蝸牛、前足蟲、蜈蚣、螞蟻、螨、蜘蛛和昆蟲等混合組成。

    蚯蚓在適宜的氣候條件下,每天形成的土壤結構可超過體重的1~2倍。蚯蚓將作為食物的葉片、植株搬運到土壤的深層,加速了土壤有機質的分解轉化,因此土壤中蚯蚓的數量往往可以作為評定土壤肥力的因素之一。

如何補充土壤有機質?

1、大力發展畜牧業。 養畜積肥具有農牧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農業的發展,為畜牧業提供豐富的飼料,畜牧業的發展為土壤補充了新的有機質。


2、種植綠肥。 綠肥是一種很好的肥料。不僅可增加與更新土壤有機質的含量,還有生物固氮,富集養分,生物覆蓋等獨特作用,還可為畜牧業提供優良的飼料。


3、秸桿還田。秸桿還田是一項迅速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有效措施。秸稈還田不僅節省勞力、運輸,而且能促進土壤結構形成,保存氮素,促進難溶性養分的溶解等。


4、廣開肥源,充分利用各種廢液廢渣等。


5、調節土壤有機質的積累與分解。通過耕作,排灌等措施,調節土壤水、氣、熱狀況,控制有機質轉化的方向,即礦質化與腐殖化的強度。